正是一年好春光,养阳之际在于春
[来源]网络 [发布时间]2018-04-02
中医经典《内经》教导我们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春天已到,如何养阳,阳气重要吗?
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”阳气不足则百病生,犹如普照大地的太阳,太阳若没了,大地就会杂寸草不生,那人的阳气没了呢?离生病还远吗?好比把一口锅放在火上烧水,锅就像身体,锅里的水就像身体流动的血液,而火散发出来的热,温度就像是身上阳气,可以使锅里的水沸腾,甚至会顶开锅盖。所以阳气对于人来说,它能温煦脏腑,能维持脏腑正常生理功能,还像士兵保卫城池一样免受外邪病袭,它更是运动的,外向的、兴奋的,并充盈你周身的。
现在中医临床上,出现了很多“扶阳派或火神派”,这说明什么?现代人阳气不足愈发常见,包括很多疾病也都是因为阳气不足造成的,比如肥胖、肿瘤,不孕不育等等。
内经有云:“阴成形,阳化气。”肿瘤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、阴寒积聚。所有“阴成形”的慢性病,比如肿瘤,大部分都是因为阳气不足,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“积之始生,得寒乃生。”加上阳气不足,无法抵抗外邪时,会进一步耗伤阳气,久而久之导致阴物(瘀血)积聚成形,演变成疾病。除此以外,还有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。女性的子宫就像大地土壤,常年晒不到太阳,没有阳气的温煦,冷得像冰箱,那它又如何孕育出生命果实呢?
所以我们要遵循:“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。”如果按一年四季来算,春天阳气开始生发,夏天生到极致,秋天开始收敛,冬天开始收藏。若按一天来算,醒来时,阳气开始生发,中午时生发到极致,然后慢慢衰退到子时11点,又开始一阳出生。
所以作息紊乱、过食寒凉、长期过度劳累、长期服用苦寒药物等,这些不良的小习惯,犹如在透支身体,今天透支一些、明天透支一些,日积月累,身体必垮。
中医有种说法:“小儿三岁以内,呼为纯阳。”六味地黄的创始人钱乙曾在《小儿药证直诀》里写道:“小儿纯阳,无烦益火”,从哭声洪亮的小儿到步履蹒跚的老人差距只是阳气差距而已,也就是说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很强的抵御外邪的阳气,只是慢慢被消耗透支完了。
在该养阳的春天里不供养它,而是持续不断地透支,那么接下来的夏天、秋天、冬天里,就会比别人更容易出现阳虚的状况。如果是冒冷汗,心慌,畏冷肢凉,面色苍白,下肢浮肿…这可能是心阳不足;如果总是少气懒言,大便稀薄,腹部冷痛,这可能是脾阳不足;再或者总是腰膝酸软,出现生殖或泌尿系统疾患,这妥妥是肾阳不足了…
然而并没有什么食物可以迅速的补充阳气,我们要学会节流,慢慢减少透支阳气的习惯,这才是最重要的养生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