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

(一)中醫的病因與病機:

中醫認為「肺為嬌臟」,「肺者,氣之本」。《素問·咳論》曰:「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」肺癌的主要發病機理與肺氣虛弱,痰熱瘀毒等有關。

1. 正氣不足,肺脾腎虛損

《外證醫編》指出:「正氣虛則成岩……肺者,氣之本。」肺癌發病內因主要為肺之虛,以肺氣虛、肺陰虛或氣陰兩虛者為多見。脾主氣血生化,腎主元氣,故脾氣虛弱或腎氣虛弱亦與本病的發病相關。

2. 六淫邪毒,侵襲肺臟

「肺為嬌臟」,如風、寒、溫、熱、暑、濕、燥、火諸邪,尤其是煙草毒霧,長期侵襲肺臟,邪毒結聚,日久不散,不但損傷肺氣,而且耗傷肺陰,形成氣陰兩傷、痰濁內生的病理變化。

3. 情志內傷,痰熱瘀阻

七情太過或不及,鬱結胸中,肺氣受損,宣降失司,氣滯痰凝,瘀阻經脈,久而成塊。

 

 

(二)組方治療思路與注意事項:

肺癌的發病主要與「肺虛」、「痰飲」、「邪熱」、「血瘀」四方面密切相關,其中「虛」、「痰」、「熱」三者是病變核心,所以「補虛」、「化痰」、「清熱」是治療的重點,臨床上再結合化瘀、利濕等治法。

 

1.扶正益肺為本

(1)正虛肺弱是肺癌發病的根本因素

肺癌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兩方面,首先是正氣不足,而後邪氣入侵,正虛是其本。肺癌多發生於老年人、慢性肺疾患者、長期吸煙者,此時正氣不足,煙霧廢氣、六淫之邪乘虛入侵致病。若伴有情志內傷,則更加重正氣虛損,特別是晚期患者,正虛更著、邪氣更甚。肺癌的發生與發展,是一個正邪相爭的過程,所以運用扶正培本法治療肺癌是中醫的一大特色。

正虛主要是肺虛,其次為脾腎虛弱。中醫認為肺主氣,司呼吸,肺的呼吸功能全靠脾腎之氣的推動。脾為生化之源,後天之本,土生金,脾氣虛損不但導致肺失濡養,而且痰濕內生,古人所雲「脾為生痰之源」、「肺為貯痰之器」即為此理;腎主元氣,為先天之本,腎司納氣,肺主呼吸,腎氣虛損則元氣虧乏,必然導致肺氣虛弱,肺腎不足則水濕內聚,納氣失司。

(2)氣陰兩虛是肺虛的常見證候

在疾病的不同時期或經過放化療後等可有不同證候,如早、中期肺癌常為肺氣虛弱,後期邪熱傷陰則肺陰虛弱明顯或氣陰兩虛;再如化療常損傷脾胃氣血,則以肺氣虛損居多,而放療使火熱入侵導致肺熱葉焦,則以肺陰虛損為主。然氣陰兩虛則常常相隨,相互轉化。

(3)重視扶正以祛邪的治療策略

在使用扶正培本時,並不是單純使用補益強壯的方藥,而是通過扶持正氣、補養肺氣來調節陰陽平衡、振奮肺臟功能,增強免疫力,加強機體抵禦和祛除病邪的能力,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,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,使「養正積自除」。

肺癌在發生發展過程中,會出現邪熱、瘀血、痰凝等病理變化,表現為「本虛標實」之證。所以應在臨床治療中注意「扶正與祛邪」的治療策略,分清輕重、緩急、先後,或兼合併重等治療次序。根據正虛和邪實的偏重,分別予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,或扶正祛邪並重,或扶正為主兼以祛邪。從廣義來說,扶正還應包括祛邪以安正的含義在內,要切實掌握邪、正鬥爭的關係,做到扶正不留邪,祛邪不傷正。

(4)每張方藥不離扶正,以益氣養陰居多

治療肺癌,扶正培本最為重要,其中益氣養陰又占多數。處方幾乎不離扶正之品,並依據辨證擬定不同治法,如補肺益氣培土生金、益腎補肺、滋陰潤肺、氣陰兼補以及氣血雙補等。

常用主方有補中益氣湯、沙參麥冬湯、清燥救肺湯等。常用藥物有黃芪、太子參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白術、茯苓、枸杞子、南沙參、北沙參、麥冬、天冬、百合、冬蟲夏草、山藥、甘草、黃精、生地、阿膠、人參、西洋參、蛤蚧、靈芝、鐵皮石斛、女貞子等。血虛者,加當歸、熟地、何首烏、桑寄生等;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者,加地榆炭、雞血藤、桑椹、龜板膠,並重用黃芪、阿膠等;肺腎陰虛者,加龜板、鱉甲、「生熟地等。

 

2.化痰除飲為要

肺癌「痰」與「飲」表現突出。「痰」與「飲」既是肺癌的病理產物,又是疾病加重的因素。

部分肺癌早期患者雖無明顯症狀,但是肺內痰飲之邪已在逐漸形成或凝聚。朱丹溪曾曰:「凡人身上中下,有塊物者,多屬痰證。」絕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咳嗽咳痰、痰濕壅盛氣促氣喘、胸悶乏力等症狀,如患者素有痰飲、慢支及肺氣腫等病史則症狀更為顯著。隨著疾病的進展,痰飲日漸增多,痰濕壅盛閉塞肺氣,引起呼吸困難,尤其是晚期患者伴有胸腔、心包腔積液,是為痰飲內聚,屬於突出的難題。

所以,治療肺癌運用化痰除飲法具有重要意義。化痰除飲不僅可以減輕症狀,而且可使某些腫瘤的生長得以延緩和控制。治療中再依據辨證分別採用清熱化痰、行瘀化痰、益氣化痰、養陰化痰、潤肺化痰等不同治法。伴有胸腔、心包腔積液者治療應行化痰逐飲、瀉肺逐飲等治法。

臨床常以星夏萎半湯、星夏化痰湯、二陳湯等加減。常用藥物有陳皮、法半夏、夏枯草、膽南星、瓜蔞仁、制百部、紫菀、前胡、皂角、杏仁、豬苓、茯苓、郁金、浙貝母、土貝母、山慈菇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白芥子等。亦可配合使用黛蛤散、猴棗散。

 

3.清熱解毒為重點

肺癌的邪毒證候,在疾病早期甚至中期並不顯露,但是邪毒已在肺內隱伏,體虛氣弱、外邪侵襲時便會暴露。在伴發感染時,特別在疾病晚期時熱毒證候表現突出,出現咳嗽加劇、痰多色黃,或有身熱氣喘等症狀,此時清熱解毒便成為治療重點。

平時邪毒證候雖不明顯,但仍應選擇使用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清肺解毒藥物,目的是解毒抗癌。常用藥物有黃芩、魚腥草、半枝蓮、蚤休、苦參、貓爪草、牛蒡子、半枝蓮、冬淩草、射干、蒲公英、千金藤、山豆根、石上柏、穿心蓮、仙鶴草、鴉膽子、腫節風、鳳尾草、龍葵、白英、白花蛇舌草、天花粉等。再結合下列常用方劑加減運用。

(1)魚仙湯(自擬):魚腥草、仙鶴草、黃芩、貓爪草、腫節風。

(2)普濟消毒飲:黃連、黃芩、陳皮、桔梗、玄參、甘草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薄荷、僵蠶、升麻、柴胡。

(3)瀉白散: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。

(4)桔梗湯:桔梗、桑白皮、貝母、瓜蔞仁、杏仁、薏苡仁、防己、當歸、枳殼、生甘草、百合、黃芪。

(5)五味消毒飲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。

 

4.有瘀則化瘀,出血則止血,辨證用藥,無瘀慎用

肺癌患者常伴有血液高黏狀態,非小細胞肺癌合併血栓形成的風險也較高。但是肺癌患者也常發生咳血、咯血,特別是中央型肺癌出血症狀較多,患者對發生咳血、咯血的症狀,感覺恐懼緊張,常反復傾訴,控制出血要求迫切。所以有明顯出血傾向的患者決不使用活血化瘀藥物;瘀證明顯的患者則使用活血化瘀藥物,特別是有肺栓塞、深靜脈血栓時則必須活血化瘀,甚至使用西藥的抗凝、溶栓藥物。

(1)化瘀不忘抗癌

在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時,常選擇抗腫瘤作用較明顯的藥物,如莪術、參三七、薑黃、藤黃、紫丹參等,也可以使用蟲類藥物,如地龍、天龍、露蜂房等。

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、枳梗化瘀湯等。常用藥物有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紫丹參、參三七、郁金、紫草、石見穿、貓爪草等。

(2)止血兼顧散瘀

在使用止血藥物時,常選擇具有止血和散瘀雙重作用的藥物,如參三七、蒲黃炭、當歸炭、雲南白藥等。參三七可廣泛用於各種腫瘤,尤其對於瘀血內結所致的癌性疼痛、腫塊、出血等有較好的療效。

臨床常以紫菀湯、百合固金湯及補肺阿膠湯等加減。常用阿膠、熟地、仙鶴草、地榆炭、白及、參三七、苧麻根、紫珠、龜板膠、茜草炭、血餘炭、側柏炭、女貞子、旱蓮草、當歸炭、蒲黃炭、大薊炭、小薊炭、雲南白藥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