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管癌

(一)中醫的病因與病機:

食管癌屬於中醫學「噎膈」病的範疇。噎膈的基本病變為氣、痰、瘀三者交結,阻隔於食管、胃脘。病位在食管,為胃所主,並與肝、脾、腎相關。

1. 飲食所傷

嗜好煙酒,進食醃滷霉變或被污染的食品,進食過快、過燙等,導致痰氣瘀毒互結,積成膈熱,損傷胃氣,如再受寒熱等其他病邪侵襲則發腫瘤,正如朱丹溪曰:「夫氣之為病,或飲食不謹,內傷七情,或食味過厚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。」

2. 七情內傷

《諸病源候論》中謂:「憂患則氣結,氣結則不宣流,使噎。噎者,塞不通也。」認為精神憂鬱,可致肝鬱氣滯,胃氣梗噎,痰氣互結,氣滯血瘀等變化。

3. 慢性胃病宿疾,臟腑虧虛

慢性食管病、胃病,導致胃氣失和,氣逆於上;脾失健運,聚濕為痰;腎虛不足,助脾無力;失于調治,漸成惡變。

4. 先天不足

本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。自身肝腎不足,易感致病。

 

 

(二)組方治療思路與注意事項:

治療應將胃虛、氣滯、痰阻、血瘀四者作為辨證的關鍵。依據正邪偏盛,或祛邪為先,或扶正為先,或攻補兼施,同時重視飲食調治。

中醫中藥治療是食管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,可以提高臨床療效,對改善患者症狀如噁心、噯氣、進食哽噎感、嘔吐黏痰等起到很好的作用,可改善患者體質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,尤其是對食管癌的治療主要集中在「痰」、「氣」、「虛」三方面,應以治「痰」為核心,理「氣」為重點,「扶正」為基礎。

 

1.治「痰」為核心

根據臨床所見,食管癌患者以「痰」證最為突出,特別是晚期患者則更為顯著。患者表現為吞咽不利,胸膈痞滿,嘔吐大量白色痰涎,或泡沫黏液,或垂涎如膠連續不斷,痰多時則進食困難,痰排出後或可進食,頸部、鎖骨等部位出現痰核等。所以治療中幾乎離不開「治痰」之法。臨床常見痰氣互結、血瘀痰凝、痰濕壅盛、痰熱相結等多種形式。所以常用的治痰之法,包括理氣化痰、行瘀化痰、燥濕化痰、清熱化痰等。此外,還有養陰化痰、通絡化痰及軟堅化痰等法。

常用主方為星夏滌痰湯、二陳湯、海藻玉壺湯、通幽湯等。常用藥物有法半夏、陳皮、膽南星、瓜蔞仁、天麻、遠志、菖蒲、郁金、沙參、麥冬、海藻、牡蠣、山慈菇、象貝母、黃藥子、地龍、昆布、海浮石、天竺黃、澤漆、琥珀等。

 

2.理「氣」為重點

食管癌表現的氣機鬱滯證候十分顯著,幾乎所有患者皆有噎氣上逆、咽喉異物阻塞,或噎塞不通、胸膈痞滿、吞咽困難,或伴疼痛等症狀。這些表現常與七情變化相關,情緒輕鬆則症狀減輕,情緒緊張則症狀加重。所以在治療上將理「氣」作為常規治法之一。由於食管癌的氣機鬱滯往往與其他病邪合而為病,表現為肝鬱氣滯、痰氣互結、氣滯血瘀、胃氣上逆等證候,所以理「氣」之法包括疏肝理氣、降逆通幽、化痰理氣、理氣活血、和胃理氣等。

常用主方有啟膈散、旋覆代赭石湯、柴胡疏肝湯、丁香柿蒂湯等。常用藥物有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九香蟲、螂蟲、陳皮、郁金、降香、沉香、檀香、木香、丁香、砂仁、蘇梗、枇杷葉、枳殼、枳實、青皮、八月扎、石見穿、荷葉蒂等。

 

3.有「瘀」則化瘀

化瘀散結也是治療食管癌的常用治法之一,因血瘀往往與氣滯、痰熱相結。但是,應用活血化瘀治法時,要求患者必須具有「瘀」證的臨床表現,如吞咽困難的同時伴隨胸骨後或劍突下疼痛、胸悶痹塞、面色晦暗、肌膚甲錯、舌質暗淡或伴瘀斑、脈沉澀等,若無瘀證則不主張使用。如潰瘍型食管癌,或有腫瘤外侵,有穿孔傾向者,則不能使用化瘀散結藥物,以免導致穿孔出血。雖然食管癌以淋巴轉移為主要擴散形式,但是晚期食管癌常見血行轉移,如向肺、肝、胃、腎、腸、胰、腦、皮膚、骨等處轉移。所以主張有「瘀」則化瘀,同時常與理氣、化痰等法聯合應用。

常用主方有血府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、通幽湯等。常用藥物有莪術、參三七、桃仁紅花、丹參、丹皮、急性子、威靈仙、郁金、五靈脂、薑黃、藤黃、赤芍、當歸、水蛭地鱉蟲、穿山甲、黃藥子、露蜂房、急性子、乳香、沒藥等。

 

4.結合清熱解毒、蟲類及有毒藥物 

食管癌始終存在邪熱癌毒,往往與痰飲、氣滯、血瘀及正虛並存,所以治療上離不開清熱解毒的藥物,臨床中儘量選擇具有抗腫瘤作用的藥物,如龍葵、白英、石見穿、威靈仙、急性子、腫節風、藤梨根、蘇木、白花蛇舌草、孩萸、香茶菜等。

有時也選擇使用一兩味蟲類及有毒藥物,如幹蟾皮、壁虎、全蟲、蛻螂蟲、地鱉蟲、蜈螂等,取其開結拔毒之效,意在大力殺傷癌細胞,即所謂「以毒攻毒」,往往能明顯增加療效,但患者須為體強邪實,並注意使用方法,嚴格控制劑量,短期運用,密切觀察毒副反應。

 

5. 扶正為基礎 

食管癌的發病與正氣不足密切相關,雖有先天因素如家族聚集性,但更主要的後天失調,如慢性胃疾、飲食污染、營養不全、細菌感染、飲酒吸煙以及情緒憂鬱等,或失於調治,導致臟腑虧虛,漸成惡變等。疾病晚期則正氣虛弱顯著,患者出現惡病質征,如極度消瘦、脫水貧血、全身無力等。所以「扶正」作為基礎治療。

 

6.食管癌的「扶正治療」有三層含義和作用。

1)補虛扶正

在食管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可出現一系列正虛之證,如氣虛、血虛等。到了晚期出現癌症惡病質,虛弱之象更甚,多見氣血兩虛。患者表現為消瘦、飲食量少、面色蒼白、精神疲憊、神疲氣短、浮腫等症狀。根據「虛則補之,損則益之」的原則,宜用補益氣血治法,或依據辨證使用溫陽滋陰等法,或結合西醫補液輸血等支持治療,以達到扶正延壽的目的。

常用主方為補中益氣湯、八珍湯等。常用藥物為黨參、黃芪、白術、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熟地、阿膠、甘草等。

2)扶正祛邪 

食管癌表現為「本虛標實」,治療應注意「扶正祛邪」的策略,分清輕重、緩急、先後或兼合併重。疾病早期邪實偏甚,應祛邪為主兼以扶正,或扶正祛邪並重;疾病晚期則應扶正為主兼以祛邪。

3)調整機能

即改善食欲,振奮精神,促進病後康復等。如放療、化療後性功能低下,可用益腎助陽的治法;又例如放射性肺炎、食管炎表現為口乾咽燥、吞咽哽痛、飲食不暢、咳嗽頻頻、氣短氣急或伴黏痰等症狀,常用益氣養陰或兼清熱、化痰等法。

常用沙參麥冬湯、四君子湯等加減。常用藥物如南沙參、北沙參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太子參、白術、玉竹、黃芪、白芍、茯苓、熟地、甘草等。